TCP报文结构详解(12大结构图解)

TCP报文结构,如下图所示:

TCP报文结构详解(12大结构图解)-mikechen

主要会包含12个字段,各字段说明如下:

1.源端口号(Source Port)

占用16位,指示发送方应用程序的端口号。

 

2.目标端口号(Destination Port)

占用16位,指示接收方应用程序的端口号。

 

3.序列号(Sequence Number)

占用32位,用于标识数据包的序列号。在连接建立时,用于初始化序列号,并在后续的数据包中递增。

 

4.确认号(Acknowledgment Number)

占用32位,指示接收方期望接收的下一个数据包的序列号,同时确认之前接收到的数据包。

 

5.数据偏移(Data Offset)

占用4位,指示TCP头部的长度,以32位字为单位。这个字段用来指示TCP头部的长度,因为TCP头部长度可以变化。

 

6.保留(Reserved)

占用6位,保留字段,必须设置为0。

 

7.控制位(Control Bits)

占用6位,包括以下标志位:

  • URG(紧急指针有效)
  • ACK(确认号有效)
  • PSH(推送数据)
  • RST(重置连接)
  • SYN(同步序列号,用于建立连接)
  • FIN(结束连接)

8.窗口大小(Window)

占用16位,表示接收方的可用缓冲区大小,用于流量控制。

 

9.校验和(Checksum)

占用16位,用于检测TCP头部和数据的完整性。

 

10.紧急指针(Urgent Pointer)

占用16位,仅当URG标志置位时有效,表示紧急数据的结束位置。

 

11.选项和填充(Options and Padding)

这是一个可选字段,长度可以变化,用于包含一些可选的信息,如时间戳、最大报文段长度等。

 

12.数据(Data)

这部分字段包含实际传输的应用层数据,其长度可以变化,取决于TCP数据包中携带的数据量。

TCP报文结构定义了如何在网络上传输数据,并提供了可靠性、流量控制和连接管理等功能。

评论交流
    说说你的看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