负载均衡架构详解(图文全面总结)

负载均衡是大型架构的必备技能,下面我重点来详解负载均衡架构@mikechen

单层负载均衡

单层负载均衡架构是最简单的一种形式,它通常由一个负载均衡器,直接将请求分发到后端服务器集群。

负载均衡架构详解(图文全面总结)-mikechen

优点:

部署简单, 配置和管理相对容易。

成本较低, 硬件和软件投入较少。

缺点:

单点故障, 负载均衡器本身可能成为瓶颈或单点故障。

可伸缩性受限, 难以应对大规模流量和复杂的业务需求。

适用场景:

适用于流量较小、对可用性要求不高….等的简单应用。

 

双层负载均衡

双层负载均衡,是在单层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负载均衡层,通常分为前端负载均衡、和后端负载均衡。

如下图所示:

负载均衡架构详解(图文全面总结)-mikechen

优点:

提高可用性,即使其中一层负载均衡出现故障,系统仍能继续运行。

增强可伸缩性,可以独立扩展前端和后端负载均衡层,更好地应对流量增长。

缺点:

部署复杂, 配置、和管理比单层架构更复杂。

成本增加,需要更多的硬件、和软件投入。

适用场景:

适用于中等规模、对可用性和性能有较高要求的应用。

例如,Web服务器集群前,放置Nginx作为前端负载均衡,后端数据库集群前放置LVS作为后端负载均衡。

 

 

多层负载均衡

多层负载均衡架构:是在双层架构的基础上,根据业务需求和网络拓扑,进一步细分负载均衡层次。

它可以是三层、四层甚至更多层的复杂架构。

如下图所示:

负载均衡架构详解(图文全面总结)-mikechen

多层冗余设计大大降低了单点故障的风险,各层独立扩展,能够支持海量并发和复杂的业务场景。

安全性增强: 不同层次可以部署不同的安全策略,提高整体安全性。

但是,部署和管理极其复杂, 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设计、部署和维护。

适用于大规模、高并发、对可用性、可伸缩性和安全性有极高要求的关键业务系统。

例如:大型电商平台、金融系统、云计算平台等。

评论交流
    说说你的看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