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dis是大型架构核心,下面我详解Redis性能快原因@mikechen
纯内存操作:速度的根基
Redis 的所有数据都存储在 内存中(RAM),不像 MySQL、MongoDB 那样依赖磁盘 I/O。
内存访问速度:约为 100ns(纳秒级);
磁盘访问速度:约为 10ms(毫秒级);
也就是说,内存操作比磁盘快 10 万倍以上!

Redis 的读写都是在内存中直接完成,响应时间可以做到微秒级。
而即使进行持久化操作(RDB/AOF),也都是异步执行,不会阻塞主线程。
总结: 内存操作是 Redis 快的首要前提。
单线程架构:极简高效
很多人以为单线程会慢,其实在 I/O 密集型场景中,单线程反而更高效。

Redis 从设计上就是 单线程事件循环模型:
所有请求在一个主线程中依次执行,没有线程切换、没有锁竞争、没有上下文切换的开销。
相比多线程模型(如 Java 的锁与线程池),单线程能更充分利用 CPU 缓存,提升执行效率。
在同样的硬件下,Redis 每秒可轻松处理数十万次请求。
I/O多路复用:并发的关键
单线程如何支撑成千上万连接?答案是——I/O多路复用机制。

Redis 使用 Linux 的 epoll 模型,通过事件驱动方式同时监听多个 socket 连接。
当任意一个连接有数据可读写时,事件循环会立刻触发对应操作。
没有阻塞等待;
没有一个连接占用一个线程;
所有连接复用一个主线程高效处理。
这让 Redis 能在单线程下实现“高并发非阻塞I/O”。
总结: epoll 事件驱动模型,让单线程拥有“多线程级别”的并发能力。
高效的数据结构:性能的武器
数据结构“定制级优化”,让 Redis 既快又稳。

| 数据类型 | 底层结构 | 优化特性 |
|---|---|---|
| String | SDS(简单动态字符串) | 避免缓冲区溢出,自动扩容 |
| List | 双端链表 / 压缩列表 | 高效插入、删除 |
| Hash | 压缩哈希表 | 小对象节省内存 |
| Set | Hash表结构 | O(1) 查询 |
| ZSet | 跳表 + Hash | 快速范围查询 |
这些结构在时间复杂度与空间效率上都极度优化,使得 Redis 在大数据量下仍能保持低延迟。
mikechen睿哥
10年+大厂架构经验,资深技术专家,就职于阿里巴巴、淘宝、百度等一线互联网大厂。